目录

摘要

智能家居的普及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正使其变得更加智能和自动化。然而,这种智能化趋势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与隐私挑战。传统的安全漏洞、AI技术固有的风险(如对抗性攻击、数据投毒)以及个人隐私数据的大规模收集和滥用,都对智能家居系统的信任基础构成了威胁。本报告将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并分析AI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整体安全防护中的应用潜力。

报告认为,AI通过生物识别、行为分析和上下文感知等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智能家居的认证强度和用户体验,并实现更主动的威胁检测。同时,国内外监管机构正积极出台法规和标准(如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ISO/IEC 27403:2024、GDPR等),以规范数据处理和AI应用。领先企业如中国移动、涂鸦智能、华为、苹果和小米已构建多层次安全架构,并积极寻求合规认证。为确保智能家居的健康发展,建议行业应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隐私计算和边缘AI技术应用、建立健全AI伦理治理框架,并强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

第一章 引言:智能家居AI化趋势与安全重要性

智能家居的快速发展与AI融合

智能家居已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普及率和使用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提升。物联网(IoT)系统持续赋能各类家居设备,从照明、温控到安防,使得家庭环境日益智能化。这种万物互联的趋势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的重点发展方向,预示着一个高度互联、智能化的生活场景的到来 1

人工智能在家庭自动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预测分析等先进技术,使智能家居系统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化控制、更精细的节能管理和更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3。例如,智能恒温器能够学习用户的日常作息和温度偏好,从而优化供暖和制冷周期,实现节能与舒适度的平衡 3。AI增强的安全摄像头则能智能区分家庭成员、陌生人、宠物甚至物体,显著减少误报,并向用户发送更精准的实时警报 4。此外,AI驱动的智能冰箱可以追踪食物消耗模式,智能推荐购物清单,甚至直接下单购买食材;机器人吸尘器利用AI和机器视觉技术绘制家庭布局,识别障碍物,并根据先前的清洁记录优化清洁路径,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家居生活的便利性与效率 4

智能家居对AI的日益依赖,意味着AI不再仅仅是附加功能,而是整个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控制层。这种深度的融合使得AI在智能家居中扮演着关键的决策和执行角色。一旦AI层被攻破或出现功能性偏差,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智能门锁被非法开启,家庭安防系统失效,隐私摄像头被远程操控,甚至能源系统失控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这种对AI的深度依赖,将AI安全的重要性从单纯的数据保护问题提升到直接关系到居住环境的物理安全、用户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核心层面。因此,对AI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安全评估和策略研究,对于确保智能家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面临的挑战

尽管智能家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其高度互联的特性也带来了独特的安全与隐私挑战。家庭物联网系统通常由异构多元的设备组成,涵盖了设备、网关、网络和平台等多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安全漏洞点 1

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忧日益增加,这已成为智能家居普及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厂商在数据保护措施方面的不足是导致这种担忧的主要原因 5。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着用户关于智能摄像头被入侵、智能门铃无意中侵犯邻里隐私等困扰的分享,这些案例凸显了智能家居设备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隐私风险 6。例如,带有监控摄像功能的智能安防设备,如智能门锁、可视门铃和电子猫眼,通过人体感应、动态捕捉和AI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实时监控和影像留存,在提升居家安全的同时,也可能因技术滥用或数据管理漏洞导致无差别采集、越界监控、数据留存和二次使用合规性争议 6。例如,一起法院审理的案件显示,智能门锁摄像头正对邻居大门,能够拍摄到邻居及其家人的出入行踪及开门时部分室内位置,最终法院判令关闭智能门锁的感应启动功能,以保护邻里隐私 6

智能家居的便利性与隐私及安全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张力。用户对AI功能(如人脸识别、语音控制)的渴望,往往需要设备收集大量个人数据,包括生理信息、行为偏好、轨迹等高度私密的信息 7。AI技术的核心在于数据和算法,AI水平越高,对大数据“喂养”的需求越大,算法也需要不断练习,这使得大量个人信息被收集和处理 7。然而,当前厂商在数据保护和透明度方面的不足,正在侵蚀用户对智能家居系统的信任。如果个人隐私信息一旦泄露,将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7。这种信任的缺失可能阻碍智能家居的长期发展和用户广泛采纳,无论其AI功能多么创新。因此,在AI驱动的智能家居设计和部署中,必须从一开始就将隐私保护融入系统设计(Privacy by Design),并确保数据处理的透明度和用户控制权,以构建可持续的信任基础。

本报告研究目的与范围

本报告旨在深入探讨智能家居领域中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如何影响和重塑安全防护机制,特别是围绕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密码保护”议题。智能家居的“密码保护”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数字密码,而是扩展到生物识别、行为模式分析等多种AI驱动的身份验证方式,以及更复杂的系统级访问控制。

报告将全面分析AI技术在智能家居中带来的新型安全挑战,包括AI模型固有的脆弱性(如数据投毒、对抗性攻击)以及大规模数据收集引发的隐私风险。同时,报告将评估AI驱动的创新安全解决方案,例如基于生物识别和行为分析的增强型认证、智能威胁检测和主动防御机制,以及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在智能家居安全中的应用潜力。此外,报告还将梳理国内外相关的法规与行业实践,包括中国、欧盟及美国等主要国家和组织在智能家居安全和AI伦理方面的标准与指南。最终,本报告将展望智能家居AI安全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战略性建议,旨在为技术高管、产品经理和安全架构师提供决策参考。

第二章 智能家居AI安全挑战深度分析

2.1 传统智能家居安全漏洞与风险

智能家居系统的复杂性及其互联互通的特性,使其面临多层面的传统安全漏洞与风险,这些风险在AI的引入下可能被放大。

设备、网络、平台层面的安全挑战

物联网平台在为每台设备创建证书时,设备密钥和认证数据(如产品键、设备名、设备安全签名)通过产线记录或动态获取的方式存储在设备上,并在连接时发送至物联网平台进行认证 8。这些敏感数据,如DeviceName和DeviceSecret,长度通常为32个字符,旨在避免攻击者通过穷尽方式进行攻击。然而,这些数据在存储于设备上时,必须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止攻击者通过读取设备存储芯片直接获取设备证书,进而连接到物联网平台,最终攻击业务系统 8。对于通过运营商蜂窝网络接入的设备,由于运营商保证了设备与运营商之间的数据安全,黑客难以截取,因此在设备RAM、ROM和计算能力受限时,TLS功能可以关闭 8

家庭物联网系统作为一个异构多元的泛在网络,在设备、网关、网络和平台这四个核心组成部分都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和隐私风险。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在这四个维度上提出全面的安全控制措施 2。例如,中国移动牵头发布的国际标准ISO/IEC 27403:2024《网络安全物联网安全与隐私家庭物联网指南》正是针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家庭物联网场景的安全模型和防护方案,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等场景 1

API安全是智能家居系统互联互通的关键,其安全性至关重要。首先,所有API通信都必须始终使用TLS加密,以确保API用户和API端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安全,防止敏感的身份验证详细信息(如密码、API密钥或令牌)被窃取或篡改 9。其次,需要实施一个功能完备且可扩展的身份验证和授权模型,最常用的技术是API密钥和安全令牌,但其管理可能相当复杂,容易导致REST API安全漏洞。通过与兼容OAuth 2.0身份管理提供商集成进行身份验证和颁发访问令牌,可以有效缓解此类风险 9。再者,在REST API设计中,不应在URL中包含敏感信息,并且必须严格定义允许的RESTful API请求和响应,例如,响应应限制为明确允许的内容类型,如GET、PUT和POST,并验证任何参数或对象的格式、长度和类型等属性,以防止恶意或无意的API滥用 9。最后,API网关在智能家居安全架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作为主要的API流量策略执行点,帮助验证流量的使用者身份,控制和分析API使用情况,并指定限流规则,有效防止API调用激增和拒绝服务攻击 10。此外,持续的API发现功能也至关重要,以确保所有API的完整清单,包括可能被遗忘的“僵尸API”或“影子API”,这些都可能成为攻击面 9

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性高度依赖于API通信。API安全漏洞不仅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更可能使攻击者绕过设备级的认证,直接控制智能家居的后端系统和设备。这种攻击模式的危害性在于,它不再是针对单一设备的孤立事件,而是可能通过API接口,对整个家庭网络乃至云平台造成系统性破坏。例如,攻击者可能利用API漏洞窃取用户数据、操控智能设备,甚至发起DDoS攻击,导致服务中断 9。因此,API安全是智能家居系统整体安全防护的基石,任何对API安全标准的忽视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终端设备能力差异大与物理攻击风险

物联网终端设备的计算资源普遍较低,这使得许多适用于通用计算设备的安全防护功能难以实现,从而导致其抗攻击能力较差 12。例如,在内存、CPU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一些设备可能无法支持复杂的加密算法或安全协议,从而留下安全隐患 8

其次,物联网终端设备的物理位置分散,许多设备(如智能门锁、户外摄像头)处于户外或无人值守的环境中,难以统一管理,这使得它们容易遭受物理攻击 12。物理攻击可能导致设备被非法移动、人为破坏,甚至感知节点丢失或无法工作。例如,智能门锁作为家庭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物理安全漏洞可能直接危及家庭财产和人身安全 6

此外,由于物联网终端设备数量庞大且部署分散,其固件和软件的升级成本高昂,用户升级意愿普遍较低 12。这导致大量物联网终端设备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容易被恶意控制,形成僵尸网络,进而发动大规模DDoS拒绝服务攻击,导致网络拥塞、瘫痪或服务中断,且由于终端数量庞大,这种攻击造成的危害被急剧放大 12

这种终端设备能力受限和物理位置分散的特点,使得智能家居设备在设计之初就面临着安全与成本、便利性的权衡。如果一味追求低成本和易用性而牺牲必要的安全防护能力,将导致整个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存在大量“薄弱点”,这些薄弱点不仅容易被直接攻击,更可能成为攻击者进入家庭网络的跳板,对用户隐私和财产安全造成连锁反应。因此,在智能家居设备的研发和部署中,必须充分考虑设备的资源限制,并采取创新的安全设计,如硬件级安全模块(如ID2安全芯片 8)、安全启动、远程固件更新机制 13等,以弥补传统安全防护的短板。

连接规模海量化与攻击影响放大

物联网终端设备的连接规模呈现海量化趋势,且这些设备往往以集群的方式存在。这种大规模的连接环境为攻击者提供了广阔的攻击面 12。攻击者可以利用暴力破解、发送恶意数据包或利用已知漏洞等方式,轻易控制大量的物联网终端设备,进而构建庞大的僵尸网络 12

一旦形成僵尸网络,攻击者可以发动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导致网络严重拥塞、瘫痪,甚至智能家居服务中断 12。由于终端设备数量巨大,这种攻击造成的危害会被急剧放大,影响范围从单一家庭扩展到整个社区乃至城市的基础设施。例如,中国移动构建的家庭物联网安全防护系统,在2024年已累计阻断超过25亿次网络风险,守护了2.5亿家庭,防护了1.5亿台智家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海量设备带来的巨大安全防护压力 1

这种海量连接的特性,使得智能家居系统面临的风险不再是简单的“点对点”威胁,而是“面”级别的系统性风险。一个微小的漏洞,在海量设备中可能被迅速复制和利用,形成难以控制的“雪崩效应”。这意味着智能家居产品的安全设计必须具备高度的可扩展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大规模协同攻击。同时,行业需要建立起快速响应和漏洞修复机制,并鼓励用户及时更新设备固件,以避免大量“带病”设备成为网络攻击的温床。

产业合作链条长与安全责任厘清难

物联网业务涉及的合作伙伴众多,合作链条长,包括用户、设备制造商、平台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应用开发者、服务集成商等多个环节。这种复杂的产业链条使得安全责任的厘清变得异常困难 12。当安全事件发生时,往往难以迅速确定责任方,这不仅延误了问题解决,也可能导致责任推诿,最终损害用户利益。

此外,在消费者物联网领域,智能家居设备、智能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和用户,容易出现“机卡分离”等情况,导致物联网卡被滥用于发送垃圾短信、违规获利,从而催生黑色产业链 12。物联网重要业务与普通业务在平台、网络方面未实现分级安全防护,业务防护能力不足,也容易导致业务系统被攻击 12

这种漫长而复杂的产业链,导致智能家居安全防护存在“短板效应”:任何一个环节的安全薄弱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如果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和协同机制,安全问题将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行业需要建立健全的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方的安全责任和义务,通过合同约束、技术标准和第三方认证等方式,确保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安全合规性。同时,监管机构也应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法规,促进行业各方协同,共同提升智能家居生态的整体安全水平。

2.2 AI技术引入的新型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中的广泛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入了传统安全框架难以完全覆盖的新型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源于AI模型自身的特性及其对大量数据的依赖。

数据投毒与模型篡改

AI数据投毒是一种蓄意行为,旨在通过操纵AI模型的训练数据来引入偏差,从而使其输出结果出现偏差或错误 14。攻击者通过向训练数据集中注入恶意样本或修改现有数据,使得AI模型学习到不正确或有偏见的信息,最终在推理阶段产生偏离预期或危险的结果 14

数据投毒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内部攻击(拥有合法权限的内部人员引入偏差或虚假数据)、供应链攻击(AI模型依赖的第三方数据集可能包含“投毒”数据)和未经授权的访问(攻击者通过钓鱼等方式获取开发者凭证,进而访问训练数据集) 14。数据投毒攻击通常分为两类:

  • 定向攻击: 旨在使模型在特定查询或操作下才出现偏差,而在其他情况下仍正常运行,这使得攻击难以被发现 14。例如,攻击者可能投毒智能家居的AI模型,使其在识别特定人脸时误判,或在接收特定语音指令时做出错误响应。
  • 非定向攻击: 旨在影响模型的整体性能,通过注入大量恶意数据来破坏整个模型,导致性能下降或输出大量错误信息 14。这种攻击可能导致智能家居系统整体不稳定,例如智能恒温器无法准确感知环境温度,或智能安防系统频繁误报。

数据投毒对智能家居自动化系统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一旦AI模型被投毒,可能导致:

  • 模型性能下降: AI模型将基于不正确或有偏见的数据进行训练,导致准确性降低和错误率升高 15。例如,智能门锁的人脸识别系统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家庭成员,或者错误地授权陌生人进入 16
  • 安全韧性降低: 被篡改或损坏的训练数据会使AI模型自身存在更多安全漏洞,使其在面对其他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时更加脆弱 15
  • 信息错误与偏见: 对于依赖大语言模型(LLMs)的智能家居应用,数据投毒可能导致模型生成有偏见或不准确的内容 15。例如,智能语音助手可能根据被投毒的数据给出错误建议,或在自动化决策中表现出歧视性 17
  • 隐蔽后门: 投毒攻击可以引入隐藏的漏洞,使模型在响应特定触发器时以不安全的方式运行,而其他时候表现正常,这使得后门非常难以检测 14

为了防范数据投毒,需要采取多重防御措施,包括:在训练前对数据集进行数据验证,识别恶意、可疑或异常数据 14;遵循最小权限原则,限制对训练数据的访问 14;从多样化的数据源获取数据以减少偏差影响 14;持续监控和审计数据修改记录 14;以及采用对抗性训练,使AI模型能够识别并抵御故意误导的输入 14

AIoT设备从不同来源收集数据,增加了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被投毒的数据可能对实时决策产生灾难性影响 18。因此,确保训练数据质量是第一道防线,并可利用无监督学习算法检测异常模式 18

对抗性攻击(Adversarial Attacks)

对抗性攻击是指攻击者精心构造恶意输入,以欺骗AI模型做出错误决策的行为 19。这些恶意输入(即对抗样本)可能对人类观察者来说看起来完全正常,但却能使AI模型产生误判 19。这种风险是隐蔽的,因为传统的系统测试和验证方法可能无法发现这些边缘情况下的操纵 19

对抗性攻击主要分为两类:

  • 白盒攻击: 攻击者对目标AI模型的架构、参数甚至训练数据有完全的内部知识。利用这些信息,攻击者可以精确计算如何扰动输入以导致所需的错误 19
  • 黑盒攻击: 攻击者无法直接访问模型内部,只能观察输入和输出。尽管有此限制,攻击者仍可以通过查询模型并研究其预测来成功实施攻击,例如通过训练一个替代模型来模拟目标模型的行为 19

在智能家居领域,对抗性攻击可能带来多种具体威胁:

  • 语音识别系统: 攻击者可能引入微妙的背景噪音或混响,使智能音箱或语音助手将“关闭闹钟”听成“打开闹钟”,或识别出乱码文本导致无任何操作 19。这可能导致智能家居设备被误操作,例如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调整温度、开关灯光或解锁门禁 21
  • 人脸识别系统: 对抗性攻击可以改变原始人脸图像,使计算机无法识别,或将其误认为另一个人,而人眼却难以察觉这种篡改 22。例如,攻击者可能通过佩戴特殊眼镜,使智能门锁的人脸识别系统将其识别为授权用户,从而绕过门禁 22。这对于作为家庭安全第一关的智能门锁而言,是极其严重的安全漏洞 16
  • 异常检测系统: 攻击者可能通过引入难以察觉的扰动,使AI异常检测模型将正常样本误判为异常,或忽略实际的异常情况 23。这可能导致智能安防系统产生大量误报,降低用户信任度,或者更危险地,无法检测到真正的入侵行为。

对抗性攻击的防御是一个持续的研究挑战,因为目前尚无万无一失的防御措施 19。常见的防御方法包括对抗性训练(训练AI模型以识别故意误导的输入)、模型加固和数据清洗 22。然而,这些攻击的复杂性在于它们利用了当前机器学习模型学习方式的固有漏洞,即模型可能依赖人类无法理解的“非鲁棒特征”进行预测 19。因此,智能家居AI系统的设计必须从根本上考虑对抗性韧性,并持续进行“AI红队演练”以发现和弥补潜在漏洞 22

自动化决策与算法歧视

人工智能系统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智能家居,日益涉及自动化决策问题 24。自动化决策是指系统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根据算法自动做出决定。在智能家居中,这可能体现在智能恒温器根据用户习惯自动调节温度、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整亮度,或者智能安防系统根据识别结果自动触发警报或解锁 3

然而,自动化决策也带来了潜在的伦理风险,其中算法歧视是突出问题之一。如果AI算法在目标设定、训练数据中存在偏失或偏差,就可能导致或扩大社会中的歧视,侵害公民的平等权 25。例如,曾有企业使用AI进行招聘,结果发现AI推荐结果更偏爱男性求职者,这反映了训练数据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偏见 17。在智能家居场景中,如果AI系统基于不完整或有偏见的数据进行训练,可能导致:

  • 用户画像偏差: AI算法常用于用户画像,通过分析和预测用户隐私。如果收集的数据存在偏见,或算法设计不当,可能导致对特定用户群体(如老年用户、儿童、残障人士)的需求理解不足或服务不公 5。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能无法充分响应老年用户对健康监测和操作便捷性的需求 5
  • 服务不公: 自动化决策可能在无意中对特定群体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基于AI的访问控制系统,如果训练数据不足或存在偏差,可能导致对特定肤色、年龄或口音的用户识别率下降,从而影响其正常使用智能家居设备 17
  • “大数据杀熟”和“歧视性定价”: 尽管主要发生在商业领域,但智能家居服务也可能出现类似问题。例如,根据用户数据分析,对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或定价,导致消费频率高的老顾客反而看到更高的价格 7

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均对自动化决策问题做出了规定,强调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时,应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模型生成和优化、提供服务等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产生民族、信仰、国别、地域、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等歧视 24。这体现了对算法公平性的高度关注。

为了应对自动化决策和算法歧视带来的挑战,智能家居行业需要:确保训练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减少数据偏见 24;在算法设计中融入公平性原则,并进行持续的算法审计和评估,以发现和纠正潜在的歧视 17;同时,应赋予用户对自动化决策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允许用户对自动化决策结果进行申诉和人工干预 24

隐私边界模糊与信息茧房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本私密的个人空间处于持续监控之下,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隐私边界 7。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智能门锁等,通常配备摄像头、传感装置和语音录取装置,这些设备需要进入用户的私密空间甚至接触人体,才能收集、记录用户的行为、表征、轨迹和偏好,并通过运算发出指令 7。例如,自动驾驶车辆不仅收集车外数据,还需要收集车内数据,包括驾驶者的生理信息、语音和视频,将车内这一私密空间转变为数据收集场所,导致个人长期处于监控之下 7。如果这些设备被不当使用,将成为强大的窥探隐私的工具 7

此外,一些AI设备本身就包含了隐私设置,用户在初始设置时可能需要输入大量生理信息、行为偏好、兴趣偏好等隐私信息 7。随着与社交型机器人等AI设备的深入交互,用户可能在不设防的状态下,通过持续的信息收集和深度学习,掌握用户最私密的信息 7

AI技术还使得用户“画像”变得更为容易。通过Cookie、Fingerprinting等技术,可以实现个人信息的识别、追踪与收集 7。在商业领域,企业越来越多地收集用户的浏览记录、购买记录、交易方式等信息,依据这些信息分析用户行为,进行用户画像和精准营销 7。在智能家居中,这意味着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生成详细的用户画像,如果这些画像被滥用或泄露,将带来严重的隐私风险。

另一个由AI技术引发的严重问题是“信息茧房”或“信息牢笼” 7。AI算法通过个性化推荐和分发(如新闻资讯、娱乐内容),根据用户的喜好和历史行为提供展示内容,使用户受困于狭窄的信息视野 7。在社交媒体中,用户倾向于与意见相近的人群聚集,导致相似意见和观点被不断重复和加强,形成“回声室效应” 17。在智能家居场景中,这可能表现为系统只推荐用户可能喜欢的产品或服务,限制了用户获取全面信息的渠道,甚至可能影响用户对事实的认识和公共议题的民主参与度 25

为了应对这些隐私挑战,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仅可在合理范围内处理个人自行公开或已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且处理目的、方式和信息种类发生变更时,应重新取得个人同意 24。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体现了最小必要原则,规定服务提供者不得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不得非法留存和向他人提供可识别使用者身份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 24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措施:一方面,智能家居厂商必须严格遵守数据最小化原则,只收集必要数据 24;另一方面,应采用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安全流通 26;同时,加强用户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和控制权,提供便捷的隐私设置和数据删除功能 27

第三章 AI驱动的智能家居安全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安全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能够通过更智能、更主动的方式提升认证强度、威胁检测和整体防护能力。

3.1 增强型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传统的密码认证在智能家居环境中存在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AI的引入为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使其更加安全、便捷和个性化。

生物识别技术与AI融合

生物识别技术利用人类独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如指纹、人脸、虹膜、声纹、步态等)来确认用户身份 16。AI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这些技术的准确性、鲁棒性和安全性 29

  • 人脸识别: 苹果公司将人脸识别集成到iPhone中,掀起了全球智能制造厂商推出人脸识别功能产品的热潮,智能门锁厂商也不例外 16。AI增强的人脸识别技术,特别是三维人脸识别,通过结构光原理还原人脸高精度3D细节信息,能够有效抵御照片、视频、3D面具等二维和三维攻击手段,并能在逆光、暗光、大角度等复杂光照条件下保持良好的使用体验,识别精度要求更高 16。例如,华为、海尔、小米等企业的智能家居设备已获得安全认证 1
  • 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是目前较为被信赖的安全支付技术,在智能门锁、考勤打卡、手机支付等领域普遍使用 16。涂鸦智能的智能门锁也支持指纹识别,并宣称识别率高达99% 31
  • 虹膜识别与静脉识别: 虹膜识别和静脉识别在以往认知中主要用于机密等级较高的场所,但也曾被用于手机安全支付领域,虽然尚未普及,但其高精度和唯一性使其在智能家居高安全场景中具有潜力 16
  • 声纹识别: 作为新兴技术,声纹识别在安防公安等场景有极大发挥空间 16。AI可以利用光谱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来检查声纹模式、音高和语音节奏,甚至能够检测合成语音或音频深度伪造,通过寻找异常停顿或频率失真来识别 32
  • 活体检测: AI算法能够通过纹理分析、微动作检测和深度感知等技术,区分真实活体与照片、视频或面具等呈现攻击 30。例如,智能锁的活体检测功能可以有效防止通过照片或视频进行欺骗解锁 16

AI在生物识别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识别精度(通常超过99% 29),还实现了实时分析、异常检测和持续学习,使其能够根据行为调整自适应访问权限 29。这使得生物识别成为智能家居安全访问控制的理想选择,尤其是在企业办公、医疗机构和政府大楼等高安全需求场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29

行为生物识别与持续认证

行为生物识别通过分析用户独特的行为模式来验证身份,例如击键速度、节奏、按键停留时间、鼠标移动模式、屏幕滑动模式(包括按压力度)、步态分析和语音识别等 30。AI在此领域的作用在于,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分析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创建动态的用户行为档案,并基于持续分析识别与基线行为的偏差或异常 33

  • 持续认证 (Continuous Authentication): 这是行为生物识别的核心应用之一。与传统的一次性认证不同,持续认证在用户登录后,会实时、持续地监控用户的行为、生物特征和上下文数据,以不断确认用户身份并标记异常 33。如果系统检测到用户行为与预设模式不符,或者用户长时间不活动,账户可能会被阻止或要求重新认证 35。例如,一个用户通常在晚上10点到午夜之间从芝加哥的手机登录银行应用,如果系统检测到该用户在15分钟内从瑞典登录,则会立即标记为异常并阻止账户 35
  • 用户档案创建与实时分析: 行为生物识别系统通过捕获和分析用户交互来创建独特的行为档案,该档案作为认证的参考点,并随着用户与系统的互动而不断更新 33。AI驱动的实时监控能够即时检测可疑活动,提供主动防御 33
  • 自适应安全: 行为生物识别认证系统能够根据用户行为的变化调整安全措施 33。这意味着系统可以根据实时风险分析动态调整安全要求,例如在检测到异常行为时,自动提升认证级别或触发额外的验证 30
  • 减少误报: AI有助于减少误报,通过智能判断哪些用户行为是正常的,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警报或对合法用户的干扰 33
  • 应用场景: 在智能家居中,行为生物识别可以应用于:
  • 智能门锁: 除了指纹或人脸识别,还可以分析用户的开锁习惯、操作速度等行为模式,如果出现异常,则触发二次验证 35
  • 智能音箱/语音助手: 持续分析用户的语音模式和指令习惯,如果检测到非正常语音或异常指令,则拒绝执行或要求额外验证 30
  • 智能安防系统: 监测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模式,如移动轨迹、设备使用习惯等,一旦出现与基线不符的行为(如夜间异常活动、长时间无人活动),则触发警报 36
  • 健康监测: 智能家居设备可以监测老年人的日常活动(ADLs和iADLs),如洗澡、如厕、用手机等,通过AI异常检测识别行为偏差,有助于早期发现健康问题或疾病 36

行为生物识别和持续认证的结合,为智能家居提供了多层次、无感知的安全防护,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它将认证从一次性事件转变为持续过程,使欺诈者更难通过窃取凭证来完全控制账户 33

无密码认证与多因素认证

在数字时代,用户对无密码登录体验的期望日益增长 39。无密码认证通过消除对传统密码的依赖,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安全性。

  • CIAM解决方案: 客户身份和访问管理(CIAM)解决方案旨在为客户提供安全且增强的用户体验,其主要目的是获取和留住客户 39。CIAM解决方案能够提供顺畅的注册和无缝的登录体验,允许用户使用已有的社交身份提供商(如Apple、Facebook、Google或Amazon)进行注册 39。在智能家居中,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其常用的第三方账户快速登录和管理设备,而无需记忆额外的复杂密码。
  • 无密码登录: 无密码登录体验是CIAM解决方案的关键优势之一 39。这通常通过生物识别(如面容ID、触控ID 40)、FIDO2/WebAuthn标准、设备信任(确保只有健康和可信的设备才能访问应用程序 41)等方式实现 30。例如,苹果HomeKit的身份和安全性基于Ed25519公钥与专用密钥的组合,密钥存储在钥匙串中,并只纳入加密的钥匙串备份中,在使用iCloud钥匙串的设备间保持最新状态 40
  • 多因素认证(MFA): MFA通过结合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认证因素(如“你所知道的”密码、“你所拥有的”设备或令牌、“你所是的”生物特征)来加强安全性 33。在智能家居中,MFA可以表现为:
  • 智能门锁要求指纹识别后,再通过手机APP确认 42
  • AI代理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访问,需要将所有登录信息存储在安全的保管库中,并安全共享密钥、强密码和机密信息 41
  • 华为鸿蒙系统通过设备安全等级评估机制,确保只有符合安全等级要求的设备才能进行数据传输和互操作 43

无密码认证与多因素认证的结合,能够显著降低因密码泄露或弱密码导致的风险,同时提升用户便利性。AI在其中发挥作用,通过自适应认证,根据用户访问应用程序时的风险状况来保护账户并增强登录体验 39。这种方法与零信任安全模型高度契合,即假设所有访问请求都来自不受信任的网络,并持续验证每个请求 30

上下文感知认证

上下文感知认证是指系统能够收集、解释并响应关于其环境、用户或应用状态的动态信息,并据此调整认证行为 44。在智能家居AI应用中,这意味着系统不再是静态地验证身份,而是根据实时情境(如用户位置、设备类型、过往互动、时间、天气条件、用户活动等)来动态调整安全要求 44

  • 实时环境检测: 上下文感知API持续监控各种输入,以了解用户周围的环境,从设备传感器收集信息,跟踪系统状态,并观察用户模式 44。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利用UWB标签和传感器获取用户位置数据,结合实时人体活动识别(HAR),全面理解用户上下文 45
  • 智能响应调整: 一旦API理解了当前情境,它会相应地调整其行为。例如,如果系统检测到用户在家中,并且是夜间,可能会自动调整照明和温度到用户偏好的“睡眠模式”,而无需用户手动操作。如果用户是第一次从陌生设备登录,系统可能会要求额外的多因素认证 44
  • 智能资源匹配与自动操作触发: 上下文感知API可以根据用户当前需求自动查找并连接相关服务,例如识别当前房间内可用的智能设备 44。当某些条件符合时(如用户到家或连接到汽车蓝牙),API可以触发预设任务,例如发送到达通知或启动音乐播放列表 44
  • 个性化用户体验: 通过学习用户随时间的互动方式,这些API能够更好地预测用户的需求,从而提供更直观、更个性化的体验 44。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根据识别到的家庭成员调整照明和温度设置 3

上下文感知认证通过将AI与多源数据融合,实现了更智能、更无缝的认证体验,同时显著提升了安全性。它能够根据风险状况动态调整认证强度,减少对用户的干扰,并在异常情境下提供额外的保护。这使得智能家居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环境,提供真正个性化且安全的智能生活。

3.2 智能威胁检测与主动防御

AI在智能家居安全中的应用远不止于身份认证,它还能通过智能威胁检测和主动防御机制,提升整个系统的韧性。

AI异常检测

AI异常检测是指识别与特定设备或网络段的“正常”或预期行为显著偏离的模式或行为 37。在智能家居环境中,AI可以通过持续监控设备数据、网络流量和用户行为,建立正常基线,并实时识别异常情况,从而预警潜在的安全威胁或设备故障 29

  • 检测机制: AI异常检测通常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如隔离森林(Isolation Forest)、单类支持向量机(One-Class SVM)、K-Means聚类和自编码器(Autoencoders)等 37
  • 隔离森林: 通过随机选择特征和分裂值来“隔离”异常点,异常点通常更容易被隔离 37
  • 单类SVM: 训练模型只包含“正常”样本,学习一个封装正常数据的决策边界,将边界外的数据点分类为异常 37
  • K-Means聚类: 将相似数据点分组,异常点通常是远离任何簇中心或属于非常小的孤立簇的数据点 37
  • 自编码器: 一种神经网络,通过学习压缩和重建输入数据。当训练在正常数据上时,它难以准确重建异常数据,导致重建误差高,可用于识别异常 37
  • 数据源: 异常检测的数据来源广泛,包括:
  • 网络流量数据: 如每秒字节数、唯一连接数、进出流量比等 37
  • 设备日志: 如登录失败频率、唯一错误代码数量等 37
  • 传感器读数: 如温度、湿度、PM2.5、人体移动、门窗开关状态等 27
  • 用户行为数据: 如击键模式、鼠标移动、设备使用习惯、日常活动模式(ADLs和iADLs)等 33
  • 应用场景:
  • 入侵检测: AI可以识别可疑活动,如未经授权的尾随或非工作时间尝试访问 29。例如,安全摄像头可以区分已知车辆和陌生车辆,并触发相应警报 3
  • 设备故障预测: 智能传感器和监控工具可以检测设备问题,例如Moen的Flo智能水表监控器利用AI分析用水模式并检测潜在泄漏,从而预防漏水损坏和高额水费 4
  • 健康监测: 智能家居系统可以监测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检测行为偏差,有助于早期识别健康问题或疾病,如睡眠障碍、脱水或认知障碍 36
  • 能源管理: AI可以分析实时能耗数据,识别异常能耗模式,并提出节能建议 46
  • 挑战: 尽管AI异常检测前景广阔,但也面临挑战,如难以获取大量标注的异常行为数据集(数据稀缺和质量问题),以及许多IoT设备计算能力、内存和电池寿命有限的资源限制 37

AI驱动的异常检测为智能家居提供了强大的实时监控和预警能力,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人类难以察觉的细微异常,从而实现更主动的威胁防御。

AI赋能网络防御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特别是AI自动化攻击的出现,传统的网络防御手段已显不足。AI在网络防御中的应用,实现了“以AI对AI、以AI管AI”的防御新范式 48

  • 自动化网络攻击的应对: AI可以被用来进行自动化网络攻击,使其更加隐蔽、快速且难以防御 48。因此,安全垂域大模型(基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能够自动学习网络攻击行为模式,并快速响应和应对各种新型网络威胁,成为必然选择 48
  • 威胁检测与响应效率提升: 国内外已有很多探索并取得成果。例如,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网络安全助手,能够将安全事件响应、评估和防御时间从数小时或数天压缩到几分钟 48。安恒信息发布的“恒脑·安全垂域大模型”在杭州亚运会期间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安全运营中复杂重复的工作,极大地提升了网络安全防御能力与处置效率 48
  • 智能告警分析: 海亮集团的实践表明,利用AI代替人工进行安全告警分析,效率大幅提升。试点场景中4000多个字段的自动化梳理可达90%以上,识别准确率从50%提高到85.8% 48
  • API安全高级实践: AI还可以通过行为分析应用于REST API数据,识别实体(用户、业务流程),设定API的正常使用模式基线,并检测异常行为 9。将API活动数据发送至云端,可以按需扩大规模,存储更长时间的API详细信息,从而实施更复杂的分析技术 9
  • 供应链安全: AI技术可以帮助识别供应链中的安全漏洞,例如通过分析供应商的行为模式和历史数据,评估其安全风险 49

AI赋能网络防御,使得智能家居系统能够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防御,通过实时分析和预测,在攻击发生前或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这种能力对于保护智能家居中日益增长的敏感数据和关键功能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有效应对传统规则和签名无法识别的新型威胁。

隐私计算技术

隐私计算(Privacy Preserving Computing)是一种在提供数据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的技术 26。它是一个技术体系,而非单一技术,旨在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安全流通 26

  • 核心理念: 隐私计算通过在保证数据提供方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而保障数据以“可用不可见”的方式进行安全流通 26。这意味着智能家居设备可以收集用户数据并进行分析以提供智能服务,但原始数据本身不会被直接暴露给服务提供商或其他第三方。
  • 多方安全计算: 隐私计算中的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可以控制数据的用途和用量,实现数据“用途可控可计量” 26。这对于智能家居中涉及多个设备厂商、平台和应用的数据共享场景尤为重要,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不被滥用。
  • 与区块链融合: 在应用实践中,隐私计算还可以融合区块链技术,以强化在“数字身份、算法、计算、监管”等方面的信任机制,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的确权、定价与交易的可信体系建设 26
  • 合规性目标: 隐私计算是实现数据合规的重要技术手段。例如,国外的GDPR和CCPA等严格的隐私保护法规,促使拥有大量用户数据的科技公司以合法合规为首要目标展开隐私计算的应用实践 26。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强调数据收集的最小必要原则和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24
  • 应用场景:
  • 健康数据分析: 智能健康设备收集的血压、血糖等体征数据,可以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生成健康档案,而无需泄露原始敏感数据 2
  • 用户行为分析: 智能家居平台可以利用隐私计算技术,在不直接获取用户原始行为数据的情况下,分析用户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如节能建议、场景联动),同时保护用户隐私。
  • 跨平台数据协同: 解决不同厂商智能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性难题,同时确保数据隐私。

隐私计算技术为智能家居在满足用户对个性化、智能化服务需求的同时,提供了强大的隐私保护能力。它有助于解决AI发展对大数据支撑的需求与数据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安全、有序的数据分享机制,避免形成“数据孤岛” 7。通过“可用不可见”的数据流转模式,隐私计算有望成为智能家居行业构建用户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3.3 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安全协议与平台安全实践

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是其实现智能化的基础,而确保这种互联互通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行业内正在积极推动开放标准和多层次的安全实践。

Matter协议与互操作性安全

Matter(原名Project CHIP,即Connected Home over IP)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物联网(IoT)协议,旨在简化智能家居设备的互联互通 50。它基于互联网协议(IP)运行,通过一个或多个控制器连接并管理本地网络中的设备,无需多个专有中心,从而实现智能家居设备、移动应用程序和云服务之间的无缝通信 13

  • 互操作性优势: Matter协议通过统一不同生态系统和协议,解决了智能家居市场中连接选项丰富但用户无从下手的问题,有望成为智能家居增长的催化剂 46。它有助于推动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选择 50
  • 安全特性: Matter协议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安全性,支持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传输,并设置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经过身份验证的设备和用户才能访问系统 13。例如,苹果HomeKit与Matter配件的安全互动信息在Apple Developer网站上有详细说明 40
  • 本地控制: Matter协议允许设备独立于互联网连接进行操作,提供了更可靠和响应更快的控制,即使网络中断,智能家居系统仍可正常运行,确保了家居自动化的连续性 13
  • 无线连接与开放标准: 智能家居系统广泛采用WiFi、蓝牙、Zigbee、Z-Wave等无线协议,Matter协议作为开放标准,促进了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13
  • 固件升级: 智能家居协议支持远程固件升级,确保系统的安全性与时俱进,修复安全漏洞 13

Matter协议的推广和应用,将极大地提升智能家居设备的互操作性,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智能生活体验 50。同时,其内置的安全特性和开放标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安全、更统一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主要平台(涂鸦智能、华为鸿蒙、小米米家、苹果HomeKit)的安全实践

领先的智能家居平台和生态系统,如涂鸦智能、华为鸿蒙、小米米家和苹果HomeKit,都已构建了多层次的安全架构和实践,以应对智能家居领域的复杂安全挑战。

  • 涂鸦智能 (Tuya Smart):
  • 安全信任模型: 涂鸦的安全信任模型建立在专业的安全团队和全面的安全框架之上,涵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身份与访问管理、合规审计和业务韧性等关键领域 51
  • 多层安全策略: 涂鸦IoT PaaS提供四层安全策略,包括AES数据加密(即使设备被盗也无法解密)、授权和认证(数据隔离、连接认证、请求三重控制)、动态密钥(一机双码动态密钥和动态密码,即使算法暴露也能保证设备安全)和HTTPS通道加密 52
  • 云服务安全: 涂鸦云具有成熟的多层网络安全防御架构,提供网络、服务器、应用和代码层的全面保护,包括WAF、RASP、HIDS、SIEM等 51
  • 数据安全与合规: 涂鸦建立了全面的数据安全框架,在数据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共享、删除)严格管理和控制数据 51。涂鸦已通过GDPR、CCPA等国际主流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并与Trustarc等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合作 52
  • 设备认证与固件保护: 涂鸦的智能硬件解决方案基于端到端安全认证和加密,确保可靠的设备认证、安全通信、固件保护和OTA(空中下载)安全 51
  • AI能力: 涂鸦利用AI技术提供24/7能源监控能力,并支持AI场景和数据分析 47
  • 华为鸿蒙 (HarmonyOS):
  • 分布式架构与安全: 鸿蒙OS采用分布式架构,能够适应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等多种设备形态,实现超高速连接、能力协同和资源共享 53。其安全子系统是核心能力之一 53
  • 安全等级认证: 华为鸿蒙系统通过设备安全等级认证,设备只有满足最低安全等级测试要求后才能被分配安全等级。生态系统设备在互操作时,必须首先评估彼此的安全等级,并仅向符合安全等级要求的设备传输数据 43
  • 多重安全防御: 华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提供防攻击、防蹭网、Wi-Fi热力图排障等安全防御功能,并首创有线+无线双网架构,提升稳定性 54
  • 挑战: 尽管鸿蒙Safety Detect提供系统完整性验证、恶意应用检测、URL威胁检查等基本安全功能,但无法防止中间人(MitM)攻击,且API密钥和机密的管理与安全仍面临挑战 11
  • 小米米家 (Xiaomi Mijia):
  • 设备连接与管理: 米家平台提供安全连接和管理智能设备的服务,收集登录账号、手机信息、IP地址、智能设备信息以及小米账号和设备关联信息,用于设备快连、发现附近设备和设备管理 27
  • 隐私保护: 小米承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采取合理的物理、电子和管理措施流程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披露或其他类似风险 55。在共享个人信息时,小米会采取加密等手段保障信息安全,并与第三方签署严格的数据处理协议,要求其采取足够的保护措施 27
  • 认证与加密: 米家使用ECV值验证用户身份,确保黑客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无法登录 55。设备与服务器之间传输信息时,使用安全通信协议(SSL)和其他算法进行加密 55
  • 用户控制: 用户可以远程查看设备状态,并可通过更改“消息设置”关闭推送服务 55。用户可随时进入设备设置或停止使用应用程序以关闭位置相关服务 55
  • 苹果HomeKit (Apple HomeKit):
  • 端到端加密: HomeKit提供家庭自动化基础架构,利用iCloud与设备安全功能保护和同步隐私数据,无需透露给Apple 40。HomeKit身份和安全性基于Ed25519公钥与专用密钥的组合,密钥在用户设备上生成并存储在钥匙串中 40
  • 安全通讯协议: 命令通过Apple识别服务(IDS)执行端到端加密和验证,从用户设备传输到家庭中枢,再通过HomeKit配件通信协议(HAP)或Matter转送至相关配件 40
  • 广播加密: 用于加密配件状态变更的数据,通过BLE广播传输通知,使用ChaCha20-Poly1305 AEAD算法加密,并定期变更和更新 40
  • Siri与隐私: Siri用于查询和控制配件,匿名提供家庭配置信息以最小化数据暴露,Siri数据不会与HomeKit等其他Apple功能关联 40
  • 硬件安全与生物识别: 苹果设备配备Touch ID、Face ID等生物识别技术,并有安全隔离区、硬件麦克风断线功能等硬件级安全保障 40
  • 架构更新: 苹果在2022年引入了新的HomeKit架构,主要目标是提高智能家居系统的可靠性,并计划在未来结束对旧架构的支持 56

这些领先平台通过结合硬件安全、软件加密、严格的认证流程、合规性管理以及AI驱动的智能功能,共同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智能家居安全防护体系。然而,不同平台在安全策略和实现细节上存在差异,用户在选择时需综合考虑。

第四章 智能家居AI安全法规与标准化建设

智能家居AI安全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日益重视其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以应对随之而来的安全与隐私挑战。

4.1 国内法规与政策

中国在智能家居AI安全领域积极推动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规范数据处理和AI应用。

中国移动牵头国际/国家标准

中国在家庭物联网安全标准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移动牵头在ISO/IEC编制的国际标准《网络安全物联网安全与隐私家庭物联网指南》(ISO/IEC 27403:2024) 已于近日正式发布 1。该标准是全球首个家庭物联网安全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针对异构多元泛在的家庭物联网特性,分析了家庭物联网场景的安全挑战,提出了安全模型和防护方案,为智能家居、健康医疗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实施指南 1

在此之前,中国移动还牵头发布了国家标准GB/T 41387-2022《信息安全技术智能家居通用安全规范》,并推动了该标准在智慧家庭安全领域的落地应用,获得了2023年网络安全国家标准优秀实践案例二等奖 1。同时,中国移动正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推动行业标准《智能家居终端设备安全能力分级要求》转化为国家标准 1

基于这一系列家庭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中国移动已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家庭物联网安全防护系统,覆盖家庭安防、家庭养老、家庭办公等场景应用,守护了2.5亿家庭,防护智家设备1.5亿台,并在2024年累计阻断了超过25亿次网络风险 1。此外,中国移动还在公司“移动严选测评”机制和框架指导下,联合国家权威机构推出了业内首个智能家居安全认证服务,为华为、海尔、小米等40余家企业的186款设备提供安全认证 1

这些标准和实践的推出,体现了中国在智能家居安全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对行业规范化的重视。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可以为智能家居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和部署提供明确的安全指导,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安全基线,有效应对家庭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和隐私挑战 2

《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数据合规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8月颁布,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进行了全面规范,强调个人信息处理者应遵守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 24。该法对智能家居领域的数据收集和使用具有深远影响:

  • 个人同意原则: 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仅可在合理范围内处理个人自行公开或已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当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发生变更时,应重新取得个人同意 24。在智能家居中,这意味着设备厂商在收集用户数据时必须清晰告知用户,并获得明确授权,特别是对于敏感个人信息(如生物识别数据、健康数据) 27
  • 最小必要原则: 强调个人信息的收集应限于最小范围,处理个人信息应有明确且必要的目的 24。例如,智能家居APP不得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不得非法留存能够识别使用者身份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 24
  • 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DPO): 规定处理个人信息达到国家网信部门规定数量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指定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负责内部合规管控、开展影响评估(DPIA)并进行监管交流 24
  • 自动化决策: 《个人信息保护法》对自动化决策问题做出了规定 24。虽然生成式AI与决策式AI有所区别,但生成式AI系统同样涉及自动化决策,因此需要遵循相关规定 24
  • 数据共享与第三方: 法律要求智能家居厂商在与第三方共享用户个人信息时,应采取加密等保护措施,并与第三方签署严格的数据处理协议,要求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如共享行为需基于用户同意,应以弹窗提示、确认协议等形式征得用户单独同意 27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也明确规定,自动化工具访问、收集数据应遵守相关规定 24。这些法规的出台,旨在解决智能家居设备在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分享、传输和销毁方面存在的风险,确保数据处理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7。对于智能家居厂商而言,这意味着必须将数据合规性融入产品设计和运营的各个环节,否则可能面临严格的惩罚 59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于2023年7月发布,并于2024年1月生效,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该办法对智能家居AI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数据质量要求: 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开展预训练、优化训练等训练数据处理活动,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训练数据质量,增强训练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多样性 24。这对于智能家居中AI模型的训练数据(如用户行为数据、环境数据)至关重要,以避免模型偏差和歧视 25
  • 防止歧视: 规定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模型生成和优化、提供服务等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产生民族、信仰、国别、地域、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等歧视 24。这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对自动化决策的规定相呼应,强调AI应用的公平性。
  • 内容标识: 中国已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对AI生成的内容(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虚拟内容)添加明确的标签,以防止混淆或误导公众 57。如果AI生成内容可保存为文件,则显式标签必须包含在文件中 60。此外,还要求嵌入隐式标签(如元数据),包含服务提供商名称和内容ID,以确保可追溯性 60
  • 安全管理: 办法要求服务提供者履行信息安全责任,建立算法审查和伦理机制 57。中国还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全国性打击AI滥用专项行动,重点打击通过AI冒充他人、制造和传播谣言、虚假信息或淫秽材料的行为 57

这些规定旨在平衡AI创新与风险管控,确保智能家居AI应用在合法、安全、负责任的框架下发展。对于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和平台提供商而言,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AI功能,更要重视AI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数据收集、模型训练、部署和内容生成等环节的合规性。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021年9月,中国发布了《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62。该计划将物联网定义为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加快,物联网已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该计划旨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发挥物联网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 62

尽管该计划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但其强调“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意味着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场景,其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将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保障。这为智能家居AI安全方案的落地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鼓励行业在发展AI技术的同时,同步加强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确保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韧性。

4.2 国际标准与实践

除了国内法规,国际社会也在积极制定智能家居AI安全相关的标准和指南,为全球智能家居产业提供参考。

GDPR对数据隐私的要求

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是全球最严格的隐私保护法规之一,对智能家居领域的数据处理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26。GDPR对个人数据的定义非常广泛,涵盖了可以识别自然人的任何信息,即使数据已被加密、假名化或匿名化,只要仍可用于识别个人,就属于GDPR管辖范围 59

GDPR的核心原则包括:

  • 合法性原则: 所有数据处理活动都必须具备适当的法律基础,包括数据主体同意、履行合同所必要、履行法律义务所必要、保护自然人利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及正当利益 28。在智能家居中,厂商必须确保其数据收集和处理行为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且在必要时征得用户明确同意 28
  • 数据主体权利: GDPR赋予数据主体一系列强大的权利,包括信息透明度权、访问权、更正权、删除权(“被遗忘权”)等 28。智能家居产品厂商应设置相应功能,供用户行使其权利,并建立完整的数据主体权利请求响应机制 28
  • 数据跨境传输: GDPR不禁止个人数据流出欧盟经济区,但要求在欧盟经济区以外地区的数据处理遵循相同的数据保护原则。对于数据回传至境内的情形,厂商需在隐私政策中充分告知并征得同意,适度控制回传数据规模和频率,并采取加密或脱敏、匿名化处理等技术措施 28
  • 安全与隐私设计(Security by Design & Privacy by Design): GDPR要求数据处理者提供恰当的组织和技术安全措施并加以论证 59。这意味着智能家居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应将安全和隐私作为核心要素,而不是事后添加的功能 49
  • 数据泄露通知: 如果发生数据泄露,数据控制者(通常是智能家居服务提供商)可能需要及时通知受影响的用户以及相关监管机构 59

GDPR的严格规定促使智能家居企业以合法合规为首要目标展开隐私保护计算的应用实践 26。许多全球性智能家居平台,如涂鸦智能,已通过GDPR认证,并优化了内部数据安全保护和合规性要求 52

NIST与ENISA安全指南

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网络安全机构也发布了针对物联网(IoT)和智能家居的安全指南,为行业提供了最佳实践参考。

  • 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 NIST致力于帮助确保互联未来的隐私、安全、真实性和可靠性 63
  • NIST的指南强调了物联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包括产品开发的前市场阶段和产品发布后的后市场阶段 64
  • 前市场阶段: 制造商应在产品开发阶段就考虑安全设计,例如,将敏感数据集中存储在秘密文件中,并定期更新系统 65
  • 后市场阶段: 制造商有义务在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前支持产品网络安全,例如通过软件更新修复漏洞,优先处理漏洞和bug报告,并与客户清晰沟通网络安全相关信息 64
  • 远程访问安全: NIST建议使用Home Assistant Cloud、TLS/SSL(通过Let’s Encrypt)、VPN或SSH隧道等方式实现安全的远程访问 65
  • 主机加固: 对于使用SSH的系统,建议设置PermitRootLogin no并使用SSH密钥进行身份验证而非密码 65。同时,遵循良好的实践指南加固主机,如Securing Debian Manual或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Security Guide 65
  • ENISA(欧盟网络与信息安全局):
  • ENISA发布了《物联网基线安全建议》(Baseline Security Recommendations for IoT),旨在协助欧盟成员国制定有效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 49
  • 安全设计(Security by Design): 强调在整个IoT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从设备/应用设计和开发的所有层面,都应采用一致和整体的方法考虑安全性,并将安全性融入开发、制造和部署的各个环节 49。这包括确保能够集成不同的安全策略和技术,考虑对人身安全造成的风险,以及在设计时平衡功耗与安全 49
  • 隐私设计(Privacy by Design): 强调将隐私作为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任何新应用发布前进行隐私影响评估 49
  • 资产管理: 建立并维护关键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资产管理程序和配置控制 49
  • 风险与威胁识别: 使用深度防御方法识别重大风险,并识别给定IoT设备的预期用途和环境 49
  • 生命周期支持: 制定IoT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策略,披露安全和补丁支持的持续时间,并监控性能和修补已知漏洞直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 49
  • 成熟解决方案: 建议使用经过科学界认可的成熟解决方案,如已知通信协议和加密算法,避免使用专有解决方案 49
  • 漏洞管理: 建立分析和处理安全事件的程序,协调披露漏洞,并参与信息共享平台 49
  • 第三方关系: 强调通过数据处理协议保护第三方处理的数据,并仅在获得消费者明确同意的情况下与第三方共享个人数据 49

这些国际标准和指南为智能家居AI安全提供了全球性的最佳实践框架。对于智能家居厂商而言,遵循这些指南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还能增强用户信任,并促进全球市场的互操作性和合规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核心结论

智能家居的AI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和智能化水平。然而,这种深度融合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与隐私挑战。本报告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得出以下核心结论:

  1. 多层安全挑战并存: 智能家居面临传统物联网设备固有的安全漏洞(如设备资源受限、物理攻击风险、海量连接带来的攻击放大效应以及漫长产业链导致的责任不清),同时AI技术的引入又带来了新型风险,如数据投毒、对抗性攻击和自动化决策中的算法歧视。这些风险共同构成了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威胁格局。
  2. AI是安全挑战者,更是解决方案: AI在带来新型安全风险的同时,也为智能家居安全提供了强大的解决方案。AI驱动的生物识别、行为生物识别和上下文感知认证,能够显著提升身份验证的强度和用户体验。AI异常检测和AI赋能的网络防御,使得智能家居系统能够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御,实时识别并应对未知威胁。
  3. 数据隐私是核心关切: 智能家居对AI的依赖意味着对用户数据的海量收集,这使得数据隐私成为用户最担忧的问题之一。隐私边界的模糊化和“信息茧房”效应,要求行业必须在数据收集、处理和使用上严格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并积极探索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4. 法规与标准日益完善: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和欧盟,都在积极出台法律法规(如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GDPR)和行业标准(如ISO/IEC 27403:2024、NIST、ENISA指南),以规范AI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强调数据合规、算法公平和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5. 头部企业积极探索实践: 中国移动、涂鸦智能、华为、小米、苹果等行业领先企业已在其智能家居平台和产品中构建了多层次安全架构,并积极寻求国内外安全认证,为行业树立了安全实践的标杆。然而,仍存在如华为鸿蒙Safety Detect无法防止中间人攻击等具体挑战,表明安全防护仍需持续迭代。

5.2 战略性建议

为确保智能家居AI落地方案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用户信任,本报告提出以下战略性建议:

强化标准化与认证体系

  • 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国内标准制定: 智能家居厂商应积极参与ISO/IEC、国家标准(如GB/T 41387-2022)以及行业标准(如Matter协议)的制定和采纳,确保产品设计与开发符合最新的安全规范,提升行业整体安全基线。
  • 强制推行第三方安全认证: 鼓励并逐步强制智能家居产品进行独立的第三方安全认证(如中国移动的“移动严选测评”服务),通过权威机构的认证,向消费者提供明确的安全保障标识,增强市场信任度。
  • 建立AI安全评估与审计标准: 针对AI模型特有的数据投毒、对抗性攻击等风险,应制定专门的AI安全评估和审计标准,并要求厂商定期进行AI模型韧性测试和“AI红队演练”,确保AI系统在恶意攻击下的鲁棒性。

推动隐私计算与边缘AI应用

  • 优先采用隐私计算技术: 在涉及敏感个人数据处理的智能家居场景中,优先采用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分析和利用,从技术层面保障用户隐私。
  • 发展边缘AI能力: 将AI推理和部分数据处理能力下沉到智能家居设备(边缘端),减少敏感数据向云端传输的需求,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同时提升响应速度和系统可靠性。例如,智能门锁的人脸识别应尽可能在设备本地完成,而非将人脸数据上传至云端。
  • 数据最小化与匿名化: 严格遵循数据最小化原则,仅收集提供服务所必需的个人信息。对于非必要数据,应进行匿名化或假名化处理,降低数据泄露后的风险。

建立健全AI伦理治理框架

  • 将伦理原则融入AI设计全流程: 智能家居AI产品的设计、开发和部署应从一开始就将公平性、透明性、可解释性和人类自主性等伦理原则融入其中,避免算法歧视和“信息茧房”效应。
  • 强化用户知情权与控制权: 确保用户充分了解智能家居设备收集何种数据、如何使用,并提供便捷的隐私设置和数据管理功能,允许用户随时查看、修改、删除其个人信息,并对自动化决策结果进行申诉。
  • 建立AI伦理审查与监督机制: 设立独立的AI伦理委员会或专家组,对智能家居AI应用进行伦理审查和风险评估。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AI应用中的伦理问题。

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 从设计之初融入安全(Security by Design): 智能家居产品制造商应在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就将安全作为核心考量,而非后期修补。这包括硬件安全模块、安全启动、安全通信协议(如TLS/SSL)、以及API安全最佳实践的实施。
  • 持续的漏洞管理与固件更新: 建立健全的漏洞报告和响应机制,并确保智能家居设备能够便捷、及时地接收到固件和软件更新,以修复已知漏洞,提升设备的抗攻击能力。
  • 明确产业链各方安全责任: 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中的各方(设备商、平台商、运营商、应用开发者)应通过合同和行业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责任和义务,建立协同响应机制,共同应对安全事件。
  • 加强用户安全意识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向消费者普及智能家居安全知识,引导用户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例如使用强密码、启用多因素认证、定期更新设备,并警惕潜在的钓鱼和诈骗风险。

5.3 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家居AI安全领域将呈现以下几个关键发展趋势:

  1. AI安全攻防对抗常态化: 随着AI在智能家居中的普及,AI驱动的自动化攻击将更加隐蔽和高效。未来,智能家居安全将进入“以AI对AI、以AI管AI”的常态化攻防对抗阶段,安全垂域大模型将在网络防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软硬件一体化安全方案: 鉴于智能家居设备计算资源受限和物理攻击风险,未来将更加强调软硬件一体化的安全设计,例如集成ID2安全芯片、安全隔离区、硬件级加密模块等,从根源上提升设备的安全韧性。
  3. 零信任架构的深入应用: 零信任安全模型将从企业级应用逐步渗透到智能家居领域,对每次访问请求进行持续验证,并根据上下文和行为模式动态调整访问权限,实现更精细化的访问控制。
  4. 隐私计算技术的普及与标准化: 随着数据隐私法规的日益严格和用户隐私意识的提升,隐私计算技术将从概念走向大规模应用,并形成更完善的行业标准,成为智能家居数据流转和AI模型训练的基石。
  5. AI伦理与法规的全球协同: 面对AI带来的全球性伦理挑战,各国和国际组织将在AI伦理治理框架和法规制定上加强协同,推动形成更具普适性和操作性的智能家居AI安全与伦理规范。
  6. Matter协议生态的成熟与安全挑战: 随着Matter协议的普及,智能家居设备的互联互通性将大幅提升,但也可能带来新的跨协议安全漏洞和攻击面。如何确保Matter生态系统内的设备安全互操作,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智能家居AI的未来发展,将是技术创新与安全合规并重的过程。只有构建起坚固的安全防线,并赢得用户的充分信任,智能家居才能真正实现其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的愿景,成为未来智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引用的著作

  1. 中国移动牵头全球首个家庭物联网安全国际标准在ISO正式发布, http://news.china.com.cn/2024-07/01/content_105318028.shtml
  2. 家庭安全国际标准发布织密物联网安全“网”事 – 新华网浙江,, http://www.zj.xinhuanet.com/20240702/76f4e4b1a2e94e67bb1ee1a1023d1021/c.html
  3. AI in Home Automation and Smart Home Technologies: Unveiling the Future of Living Spaces | ProfileTree,, https://profiletree.com/ai-in-home-automation/
  4. AI in Smart Homes: Security, Efficiency & Automation – Gearbrain, https://www.gearbrain.com/ai-smart-home-automation-devices-2671168897.html
  5. 证券研究报告,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504161657305749_1.pdf?1744811251000.pdf
  6. 藏在智能家居里的“安全陷阱”, https://epaper.lnd.com.cn/lnfzbpaper/pad/con/202506/25/content_289558.html
  7. 观察• 人工智能引发的隐私与数据保护风险 – 中伦律师事务所, https://www.zhonglun.com/research/articles/8670.html
  8. 为每个设备分配单独的证书,以保障物联网安全-涂鸦智能, https://www.tuya.com/cn/industry-details/Kazp4tj5gioft
  9. REST API 安全最佳做法 – Akamai, https://www.akamai.com/zh/blog/security/rest-api-security-best-practices
  10. 什么是API 安全防护? – Red Hat, https://www.redhat.com/zh/topics/security/api-security
  11. 华为鸿蒙系统HarmonyOS Safety Detect 的局限性:你需要知道的事项 – Approov, https://approov.io/blog/zh-cn/the-limitations-of-huawei-harmonyos-safety-detect
  12. 物联网安全标准化白皮书(2019版), https://www.tc260.org.cn/file/wlwaqbz.pdf
  13. 智能家居协议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 亚马逊云科技, https://www.amazonaws.cn/what-is/intelligent-home-protocol/
  14. What is AI data poisoning? – Cloudflare, https://www.cloudflare.com/learning/ai/data-poisoning/
  15. AI Model Poisoning: What It Is, How It Works, and How to Prevent It – Office1, https://www.office1.com/blog/ai-model-poisoning-attacks
  16. 非接触身份识别或成趋势:的卢深视智能门锁行业生物识别技术剖析,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007/13/WS5f0c33e2a310a859d09d79a0.html
  17. “信息茧房”、隐私外泄,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风险? – 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30119/849d98a850da4e6eba5a1d364f90adc3/c.html
  18. Guardians of AIoT: Protecting Smart Devices from Data Poisoning, https://www.cyberdefensemagazine.com/guardians-of-aiot-protecting-smart-devices-from-data-poisoning/
  19. Adversarial Attacks: The Hidden Risk in AI Security, https://securing.ai/ai-security/adversarial-attacks-ai/
  20. Adversarial attacks and defenses in Speaker Recognition Systems: A survey,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0294916_Adversarial_attacks_and_defenses_in_Speaker_Recognition_Systems_A_survey
  21. Real-Time, Universal, and Robust Adversarial Attacks Against Speaker Recognition Systems, https://web.njit.edu/~cs638/paper/(ICASSP’20)%20Real-Time,%20Universal,%20and%20Robust%20Adversarial%20Attacks%20Against%20Speaker%20Recognition%20Systems.pdf
  22. AI Red Teaming: Hacking Facial Recognition – Adversa AI, https://adversa.ai/ai-red-teaming/cyber-physical-adversarial-attack-face-recognition/
  23. Example of adversarial attack on mobile phone cameras: A clean image… –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Example-of-adversarial-attack-on-mobile-phone-cameras-A-clean-image-a-was-taken-and_fig2_322221397
  24.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 中国科学院院刊, http://www.bulletin.cas.cn/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10604002
  25. 中国隐私计算行业研究报告,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251554887352_1.pdf?1648220159000.pdf
  26. 米家隐私政策, https://home.mi.com/doc/user_privacy.html
  27. 新基建主题系列——智能家居出海的八个数据保护关键词, https://www.zhonglun.com/research/articles/7867.html
  28. AI & Biometrics in Access Control: The Future of Security?, https://www.ssscamera.com/ai-biometrics-in-access-control-the-future-of-security/
  29. Biometrics & AI: The Future of Passwordless IAM – Avatier, https://www.avatier.com/blog/biometrics-ai-the-future/
  30. Tuya Biometric Smart WiFi Door Lock with Peephole and Screen – Expert4House, https://www.expert4house.com/en/smart-home/smart-locks/tuya-biometric-smart-wifi-door-lock-with-peephole-and-screen
  31. AI-Powered Identity Verification: Balancing Security, Privacy And UX – Forbes, https://www.forbes.com/councils/forbestechcouncil/2025/06/17/ai-powered-identity-verification-balancing-security-privacy-and-ux/
  32. Behavioral Biometrics: How Actions Signal Intention – DataVisor, https://www.datavisor.com/wiki/behavioral-biometrics/
  33. What is Behavioral Biometrics – LexisNexis Risk Solutions, https://risk.lexisnexis.com/insights-resources/article/what-is-behavioral-biometrics
  34. What Is Continuous Authentication? – Ping Identity, https://www.pingidentity.com/en/resources/identity-fundamentals/authentication/continuous-authentication.html
  35. Smart home-assisted anomaly detection system for older adults: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with a comprehensive set of daily activities – PMC,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2106144/
  36. The Future of IoT Security: AI/ML Anomaly Detection Explained – DEV Community, https://dev.to/vaib/the-future-of-iot-security-aiml-anomaly-detection-explained-4g2f
  37. Stop Fraud Before It Happens: AI & Behavioral Biometrics in Action – Alkami Technology, https://www.alkami.com/blog/stop-fraud-before-it-happens-ai-behavioral-biometrics-in-action/
  38. 什么是CIAM?- 客户身份和访问权限管理详解 – AWS – Amazon, https://aws.amazon.com/cn/what-is/ciam/
  39. HomeKit 通訊安全性- Apple 支援(台灣), https://support.apple.com/zh-tw/guide/security/sec3a881ccb1/web
  40. 安全代理AI:身份验证与访问控制 – 1Password, https://1password.com/zh-cn/solutions/agentic-ai
  41. How Does a Smart Lock with Tuya Integration Work? – Locstar, https://locstarsmart.com/blogs/blog/how-does-a-smart-lock-with-tuya-integration-work
  42. HarmonyOS 2 Security Technical White Paper, https://consumer.huawei.com/content/dam/huawei-cbg-site/common/mkt/privacy/overview-new/downen/harmonyos-2-security-technical-white-paper-v2.0.pdf
  43. How to Build Context-Aware APIs with AI Development Platforms, https://getambassador.io/blog/context-aware-ai-development
  44. [2502.14469] Enhancing Smart Environments with Context-Aware Chatbots us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 arXiv, https://arxiv.org/abs/2502.14469
  45. Smart Home Solution, https://www.tuya.com/solution/scene/smart-home
  46. 人工智能引领网络安全变革潮流 – 新华网, http://www.news.cn/tech/20240530/84d78c2f626f403aaeda8a4ff5f0072d/c.html
  47. ENISA Baseline Security Recommendations for IoT, https://scriptingxss.gitbook.io/owasp-iot-top-10-mapping-project/mappings/enisa-baseline-security-recommendations-for-iot
  48. 智能家居标准——matter协议-涂鸦智能 – Tuya Smart, https://www.tuya.com/cn/industry-details/Kclsaex83g1tx
  49. Security | Tuya Smart, https://www.tuya.com/trustcenter/security
  50. How does Tuya IoT PaaS ensure data security?, https://support.tuya.com/en/help/_detail/K8sdy0leoncqi
  51. About HarmonyOS-HarmonyOS Overview-Introduction-HarmonyOSDevice, https://device.harmonyos.com/en/docs/apiref/doc-guides/harmonyos-overview-0000000000011903
  52. 华为鸿蒙智家1 + 2 + N 解决方案, https://consumer.huawei.com/cn/wholehome/wholehome-solution/
  53. 米家隱私權政策 – Xiaomi, 访问时间为 七月 4, 2025, https://cnbj1.fds.api.xiaomi.com/html/zh-Hant-HK/mihome_privacy_policy.html
  54. Apple reminds us it will soon end support for the old HomeKit architecture, with two option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4, 2025, https://www.reddit.com/r/apple/comments/1loz2zi/apple_reminds_us_it_will_soon_end_support_for_the/
  55. Mainland China | Herbert Smith Freehills Kramer | Global law firm, 访问时间为 七月 4, 2025, https://www.hsfkramer.com/insights/reports/ai-tracker/prc
  56.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 ManageBac+, https://www.managebac.cn/terms/gdpr
  57. China Releases New Labeling Requirements for AI-Generated Content – Inside Privacy, https://www.insideprivacy.com/international/china/china-releases-new-labeling-requirements-for-ai-generated-content/
  58. China released new measures for labelling AI-generated and synthetic content, https://www.technologyslegaledge.com/2025/03/china-released-new-measures-for-labelling-ai-generated-and-synthetic-content/
  59. 关于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_国务院部门文件,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9/29/content_5640204.htm
  60.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NIST, https://www.nist.gov/internet-things-iot
  61. NIST Drafts New Guidelines for Full-Life IoT Security – MeriTalk, https://www.meritalk.com/articles/nist-drafts-new-guidelines-for-full-life-iot-security/
  62. Configuration.yaml – Home Assistant, https://www.home-assistant.io/docs/configuration/
  63. What is ENISA National Cybersecurity Strategies Guidelines – Scytale, https://scytale.ai/glossary/enisa-national-cybersecurity-strategies-guidelines/